家居人物网 - 汇聚家居精英、传播家居文化、引领家居潮流

当前位置:

第九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在杭州隆重举办

打造健康人居 共筑健康中国

   2017年11月16日— 17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所提倡的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保障、健康环境和健康产业五大战略方向,引导中国健康人居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创新发展,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国家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单位在杭州共同成功举办了“健康人居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第九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

 第九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在杭州隆重举办

       本届论坛以“可感知的人居健康”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碧桂园集团、绿地控股集团、保利地产、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方太集团、浙江美尔凯特集成吊顶有限公司等研究机构、房地产开发与设计单位、建筑部品生产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各方代表近300人,共同探讨健康人居的发展方向、技术和标准,深化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研究,分享相关领域成功案例,畅想“互联网+”时代,人居领域“健康+”的新生态圈;让住房回归“住”的原意,让居住者安全、健康!

       同期还举办了首批“健康建筑领先者”认证试点项目授牌、《中国健康住宅二十年》新书发布、中国建筑学会健康人居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健康小镇专门委员会(CIB TG94-Healthy Town)工作会议、青年学者论文发布的系列活动。

平台携力 大咖云集谋康居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新男,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国家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修龙,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源,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国家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仲继寿等,出席本次论坛并致辞。

第九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在杭州隆重举办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在开幕式上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在房地产行业,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是什么?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人在住宅里停留的时间占到生命的50%以上,老人和儿童停留的时间更长,住宅的环境对人体健康地影响不容忽视,老百姓不仅要居者有其屋,而且要住得健康,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根本需要。可以预见,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首次置业以及对高品质住宅的改善需要将是房地产长期发展的动力,健康住宅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面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针对既有住宅、租赁住房和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住宅,设计和改造的住宅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利用传统技术材料,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健康的生态社区。建设“健康住宅”,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住宅质量,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将成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抓手,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有效途径!

      同时,主办方还邀请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日本庆应大学理工学部教授伊香贺俊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旭、中华两岸健康促进建筑环境策进会(台湾)理事长陈宗鹄、日本建筑学会原会长吉野博、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陈滨、台湾半亩塘环境整合集团创办建筑师江文渊、日本东京大学准教授清家刚、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金良、当代置业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陈音、方太集团吸油烟机产品线技术总监李斌等专家和业内人士,就《打造老龄健康友好型社会》、《智能健康住宅的推进》、《室内空气质量与健康》、《住宅室内环境营造之心理性健康影响因素及对策》、《利于健康生活的住宅及生活方式的依据》等话题展开主题演讲。

创新实践 构筑健康新生活

      截至2016年末,中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粗放的住房建设方式与日剧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使得现代住宅无法充分保障居民的健康。不论室内还是室外,居住环境中影响居民健康的隐患和风险随处可见。在环境质量堪忧的当下,“住得健康”逐步成为地产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房地产已从刚需时代走向了改善时代。“诗意地栖居”是都市人的居住梦想,但实现诗意生活的前提,则是确保身心的健康。“健康人居”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第九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在杭州隆重举办

      我国自上个世纪中叶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住宅建设有了明显进步与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住宅建设量的快速加大,由于居住选址、规划环境、室内设计、建材选择、设备配置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日益增多。居住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9年就提出了 “健康住宅”就是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1999年,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提出了建设中国健康住宅的理念,联合了建筑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体育学、公共卫生学和毒理学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就居住与健康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健康住宅研究,引导了一种新的居住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生活模式,促进了人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健康,也使住区与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万物能和谐相处与共生。

      2001年,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发布了我国首部协会标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并于2002年起,探索了以住宅小区为载体的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了以工程实践检验、转化健康住宅研究成果,推动健康住宅研究不断前进的新模式。截至2017年10月,已经在全国42个城市建设了59个健康住宅试点工程,试点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并有14个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成为健康住宅示范工程。试点项目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气候特征区域,试点城市也从特大城市、大中城市发展到县级城市,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发展到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试点住宅类型包括了独户住宅、低层和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并能满足不同经济可支付能力的居住需求,包括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房。在开展试点工程建设的15年中,试点工程建设单位共合作研究课题近100项,为形成中国健康住宅建筑体系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实践经验和成熟的成套技术产品,为健康住宅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应用,起到了示范、引导、推广的作用。

标准先行 发展健康好住宅

      实践的支撑,使健康住宅标准体系日益清晰与完善,先后发布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1-2004年版)、《健康住宅建设应用技术》(2004年版)、《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 179(2005年和2009年版)、《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2013年版)。为了将设计师和开发商主导的健康住宅建设理念转化为以居住者为主体的健康体验,鼓励人们自觉的选择健康住宅产品,2016年,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正式推出基于居住者体验的《健康住宅评价标准》,并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合作开展HiB健康建筑认证项目,希望从产业链的角度和相关利益者的健康痛点,进一步推动健康住宅事业。

       事实上,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推广,我国健康住宅的建设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对政府、开发商、部品生产商和居住者的影响力有待加强。如,我国设计施工图审查重点是建筑安全与建筑节能,还没有将影响健康安全的重要指标纳入审查范围;人们对厨房卫生间的排水卫生性能、排气卫生性能和隔声性能关注不够,甚至成为“习以为常”的“建筑通病”;在快速老龄化的今天,与在宅养老相关的设备系统、保姆公寓、老年活动场所和公共食堂明显短缺。但令人高兴的是,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同时要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健康”不再是一个部门或行业的孤立需求,“健康”理念正成为住区建设的重要元素,“健康”指标正成为住区规划的重要指标,“健康”追求将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的出台对于中国健康住宅技术体系与建设模式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确保了我国在此领域与国际并行研究的地位。建立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的目的是系统协调影响住宅健康性能的环境因素,保障各利益主体尤其是居住者的可持续健康效益。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居住者本身的心理与行为,包括邻里交往、安全防范、在宅养老、公共卫生,以及住宅的私密和卫生等性能,希望从建筑角度,推广居住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建设技术,建立基于居住环境的疾病一级预防公共卫生体系。

       在“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创造健康的居住环境,拓展健康住宅研究广度和深度,开展健康小镇、健康乡村和健康城市的研究;从疾病入手的健康住宅研究,发展到从健康本质入手研究居住环境的健康干预因素;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在不远的将来,以人的健康为核心,在人体生命健康优先原则下重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功能使命,营造增进居住者健康的健康人居。

       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我国人居环境健康产业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拓展我国健康建筑的服务产业链,践行“健康中国”理念,推动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建立聚焦于消费者健康的可感知、可测量、可验证的认证体系,提升建筑的健康体验和感受。